3D打印热潮的由来

    3D打印实际上是对一系列“增材制造”技能的总称。所谓增材制造,是指不经过车、铣、钻等传统“减材”切削加工,而是经过堆叠资料来直接形成产品的一种制作理念。这和平面打印机技能并无关联,为什么会得到一个3D打印的美名呢?

  这要归功于199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申请的专利“三维印刷技术”。该学院的四名科研人员从喷墨打印机原理出发,研制出一种能在平铺着“塑料”粉末的平面上喷洒各种色彩“胶水”的打印机。当打印生成一层平面后,在平面上薄薄地铺一层新粉末,再持续打印。打印结束后,吹走剩余的粉末,就能得到一个五颜六色的实体物品。

  自这项专利见诸报端后,一切的增材制造技能就逐步被媒体统称为3D打印了。运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个专利,一些公司造出了按三维空间方位制作产品的“打印机”。其打印进程新增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,用处理软件生成不一样高度的模型横截面图,将图形转化为打印操控代码。结尾,3D打印机经过履行这段代码,逐层打印、固化,生成抱负中的物品。

  3D打印既缩短了生产时间,又减少了原资料消耗,还能做出减材制作做不出来的超复杂结构。

  3D打印技能大多是上世纪研制成功的,为何从2012年起才遭到如此大规模的高度重视?原因的话当然是见仁见智,但桌面级开源(用于客户端且开放源代码的)3D打印机起到重要作用。

  以Reprap(三维打印原型机)为代表的桌面级3D打印机,作为开源硬件经过“创客运动”(使用数字工具设计制造产品并通过互联网分享成果)在全球出现爆炸性增加。特别是1992年获得美国专利的“熔融沉积成型技术”(FDM)在2009年过期后,以美国Makerbot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硬件创业公司开始大规模出售贱卖的开源FDM 3D打印机,并鼓舞用户仿制、改善相关的设计,最终把FDM 3D打印机带到一般群众身边,也让媒体、政府、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业界人士对3D打印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
上一页    下一页